红居守护·老区安居

安心一屋,温暖一村

定位与主张:从红色关爱对象出发,以人带屋、以屋联村;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志愿补位,打造红色安居样板。

项目的初心 (S2)

故事始于一位“王爷爷”。身边这位红色关爱对象雨夜接水、夜起跌倒的情景,触发了我们“以人定策”的工程动机。我们是南京市英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由建筑学专业的刘诗阳创立,我们的宣言是:青年做工程,先做群众的工程。

我们从“看到一位关爱对象”到“看见一类分散群体”(S3),以人物口述史与家风记录为起点,反向驱动工程清单与资源配置。我们把红色家风与安居工程连接起来,让贡献可见、生活可安。

发展历程 (S7)

2021:组建小队

初始调研,以人访谈

2022:志愿服务

方法固化,人物与房屋双线记录

2023:社会实践

数字建档,形成户级台账

2024:成立社团

规范服务,输出初版清单

2025:成立民非

“红居守护”升级,确立关爱优先机制

核心问题:安居挑战的三个层面

本板块将详细介绍我们所面对的关爱群体的具体困境、他们居住房屋的普遍隐患,以及导致这些问题难以解决的系统性卡点。

关爱对象群体画像

  • 高龄、空巢:子女不在身边,缺乏日常照料。
  • 慢病、照护不足:多人患有慢性疾病,行动不便,专业服务覆盖难。

解决方案:红居急诊室

针对上述痛点,我们构建了“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我们从一个最小闭环(S4)出发,形成了标准化的SOP。

“人—屋—村”服务闭环 (S12)

1

一人一像

对象画像与口述史,形成“优先级+需求清单”。

2

一屋一档

体检评估、数字建档、隐患等级、贴安居码。

3

一户一策

微加固+适老无障碍,清单化、精准化实施。

4

一村一网

“红居管家”巡查-报障-处置-复查闭环。

政策环境与对齐 (S6)

我们的工作严格对齐国家政策,作为“最后一公里”的助力者。

  • 对接方向: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
  • 适老方向:无障碍与适老化改造,残联与民政救助协同。
  • 管理工具:政府购买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
  • 核心原则:以属地细则为准,纳入县乡台账与验收流程。

技术堡垒与合规 (S14)

我们坚持专业先行,确保每一步改造都科学合规。

  • 体检评估:无人机、三维扫描、红外测温等技术快速判级。
  • 方案设计:BIM-GIS台账,结构与适老清单化,关爱优先级决策。
  • 标准遵循:遵循国家及地方标准(JGJ 125-2016, GB 55031-2022等)。
  • 合规边界 (S4):危险工序由资质单位实施;学生与志愿者仅限非危作业。

实践成果与价值

本板块汇集了项目的关键数据、典型案例、财务透明度以及未来发展目标,直观展示“红居守护”带来的真实改变。

100+

入户走访 (次)

300+

人物/房屋复核记录 (份)

1500+

志愿网络 (人)

817

覆盖范围

深度实践:安全等级提升 (S16)

我们不仅做“锦上添花”,更做“雪中送炭”。通过低干预加固和技术赋能,我们(协同资质单位)已成功将示例住宅的安全等级由D级提升至B级(以鉴定与验收报告为准)。

村级共治:红居管家站 (S17)

建立长效运维机制,实现治理由“抢修”转向“预防”。

  • 队伍:村干部、乡贤、退役军人、志愿者。
  • 机制:巡查-报障-处置-复查-公示闭环,关爱对象家庭优先慰访。
  • 工具:安居码、台账、周公示。

社会认可 (S18, S19, S20)

以人物叙事承载工程温度,以工程证据支撑社会信任。

  • 荣誉: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全国重点团队等。
  • 专家推荐:多位行业专家、研究员与高校导师推荐。
  • 媒体宣传: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报道,统一审批、脱敏发布。

资金来源与支出 (S26)

样例: 合计32万,坚持透明机制。

资金来源

支出结构

社会价值扩面计划 (S30)

以人为本,我们将持续扩大服务范围。

团队与伙伴

一个人的初心,一群人的同行。项目的发展离不开跨学科的团队、热忱的志愿者和多元的社会资源协同。

跨学科核心团队

  • 负责人:刘诗阳 (建筑学),民非法人/创始人/项目总负责人。
  • 技术组:结构/加固工程师、检测机构专家、本地老匠人。
  • 社工组:社区营造师、适老化改造顾问、志愿者骨干。
  • 运营组:项目经理、传播媒介、数据运营。

产出:专利与论文若干;带动1000+名学生参与。

未来规划与愿景 (S31)

从试点到复制,再到常态化,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关爱服务与红居治理生态。

2025年 (试点)

以红色关爱对象为核心的县域样板:1000人一人一像、1000户体检建档、200户微改、10个管家站。

2026-2027年 (复制)

拓展5-10个县域;完善“关爱优先”决策树、标准手册与服务平台。

2028-2030年 (常态化)

形成关爱服务与红居治理生态,建立数据平台与政府购买服务长效机制。

价值升维:创始人的成长 (S27)

  • 身份迁移:居住者 → 解码者 → 再造者
  • 价值升维:从“记录文化” → “守护安居”,从“屋” → “人—屋—村”
  • 行动坐标:技术 + 公益 + 传承的三维创新

守住一位功勋,点亮一屋安居,温暖一村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