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居守护·老区安居

安心一屋,温暖一村

S1 红居守护·老区安居

  • 副标题:安心一屋,温暖一村
  • 项目负责人:刘诗阳
  • 参赛组别:“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公益组
  • 组织名称:南京市英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民非)
  • 社会代码:52320114MJ57057707
  • 定位与主张:从红色关爱对象出发,以人带屋、以屋联村;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志愿补位,打造红色安居样板

S2 负责人介绍

  • 人物初心:身边红色关爱对象“王爷爷”雨夜接水、夜起跌倒,触发“以人定策”的工程动机
  • 身份与职责:民非法人/创始人;建筑学专业;项目/团队负责人
  • 过往背书:三下乡国家级优秀团队、地方青年计划入选、媒体深度报道
  • 能力基础:跨学科协作(建筑/土木/社工/信息);专利与项目经验;政产学研联动
  • 行动宣言:青年做工程,先做群众的工程

S3 项目缘起(人)

  • 核心转变:从“看到一位关爱对象”,到“看见一类分散群体”
  • 工作起点:以人物口述史与家风记录为起点,反向驱动工程清单与资源配置
  • 对象范围:烈士遗属、军属、老党员、退役军人、支前模范等红色关爱对象
  • 项目定位:把红色家风与安居工程连接起来,让贡献可见、生活可安

S4 实践起源(人—屋触发)

  • 一次入户慰访:完成体检建档与“安居码”张贴
  • 最小闭环:提出“防滑+照明+漏保”三件套与屋面节点防水微改
  • 标准雏形:形成“一人一像+一屋一档+一户一策”的SOP与优先级决策树
  • 合规边界:危险工序由资质单位实施,学生与志愿者仅限非危作业

S5 项目背景(人群与隐患)

  • 人群画像:高龄、空巢、慢病、照护不足的关爱对象居多
  • 隐患类型:屋面渗漏、墙体裂缝、门窗变形、用电用气老化、夜间起居不便
  • 适老缺口:防滑、扶手、照明、应急呼叫、无障碍通行不足
  • 供给矛盾:技术下沉难、资金协同难、优先序不清晰、运维断档

S6 政策环境与对齐

  • 对接方向: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
  • 技术方向:既有建筑抗震与加固、砌体/混凝土构件加固规程
  • 适老方向:无障碍与适老化改造,残联与民政救助协同
  • 管理工具:政府购买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制度
  • 原则:以属地细则与主管部门要求为准,纳入县乡台账与验收流程

S7 发展历程

  • 2021:组建小队,初始调研,以人访谈
  • 2022:志愿服务,方法固化,人物与房屋双线记录
  • 2023:社会实践,数字建档,形成户级台账
  • 2024:成立社团,规范服务,输出初版清单
  • 2025:成立民非,“红居守护”升级,确立关爱优先机制

S8 调研与积累

  • 入户走访:100+次;人物/房屋复核记录:300+份
  • 数字化建档:100+个;一户一策样表:50+份
  • 媒体触达:阅读量30W+;志愿网络:1500+人
  • 覆盖范围:8省17市,聚焦老区与重点村落

S9 聆听乡音(关爱对象之声)

  • “下雨屋里下,我年纪大了夜里容易滑倒……”
  • “装了扶手和夜灯,我敢自己起身了。”
  • “孩子不在家,有人来看看屋也看看我,心里就踏实。”

S10 聚焦痛点(关爱优先的四个卡点)

  • 技术卡点:缺统一快评工具与优先级评估,专业力量下沉难
  • 资金卡点:住房安全保障(含危改)、慈善、ESG协同效率不高
  • 适老卡点:无障碍与用电用气安全薄弱,改造清单不成体系
  • 运维卡点:缺巡护网络与台账公示,隐患“治一次再来一次”

S11 创办民非(组织与治理)

  • 主体:南京市英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民非)
  • 架构:技术组/社工组/运营组,设“关爱对象工作专班”
  • 机制:资金(政府购买服务/慈善/ESG/学校/服务性收入)
  • 协同:住建/民政/残联/退役军人事务/乡村振兴/群团组织/资质机构
  • 治理:主管部门指导+理事会+专家委员会+群众代表监督;信息与资金公开

S12 服务模式(红居急诊室:人—屋—村)

  • 一人一像:对象画像与口述史,形成“优先级+需求清单”
  • 一屋一档:体检评估、数字建档、隐患等级、安居码
  • 一户一策:微加固+适老无障碍,清单化实施
  • 一村一网:红居管家,巡查-报障-处置-复查闭环
  • 数据闭环:采集→评估→实施→验收→回访→再评估

S13 持续发展(原则与价值)

  • 原则:最小干预、快速见效、可验证、可复制、隐私保护
  • 价值转化:红色家风→红色安居→村级善治
  • 平衡:公益与市场动态平衡;政府与社会协同
  • 可见度:人物故事+工程证据双轮驱动

S14 技术堡垒(路线与合规)

  • 阶段1 体检评估:无人机/三维扫描/应力波/红外测温,快速判级
  • 阶段2 方案设计:BIM-GIS台账,结构与适老清单化,关爱优先级决策
  • 阶段3 实施管控:抗震/加固/防水/用电用气安全,质量安全留痕与验收
  • 标准遵循:JGJ 125-2016、GB 55031-2022等(以地方细则为准)
  • 合规边界:资质单位实施危险工序;学生与志愿者仅限非危作业;全程保险覆盖

S15 案例—关爱对象档案#001(化名:王爷爷)

  • 身份:86岁,老党员、支前模范,独居
  • 隐患:屋面渗漏、电气老化、夜间跌倒风险
  • 措施:屋面节点防水;漏保+烟感;卫生间防滑与扶手;夜间照明
  • 资金协同:政府补助+慈善配捐+企业ESG物资+志愿减免
  • 成效:隐患闭合,夜起安全显著提升;家风口述史入档并脱敏展示

S16 深度实践—安全等级提升(示例)

  • 方法:低干预加固与技术赋能,聚焦关键薄弱部位
  • 实施:由具备资质单位完成危险工序,学生随工见学
  • 成果:示例住宅安全等级由D→B(以鉴定与验收报告为准)
  • 机制:关爱优先→一户一策→多源资金→质量验收→维保回访

S17 案例—红居管家站(村级共治)

  • 队伍:村干部/乡贤/退役军人/团员志愿者
  • 机制:巡查-报障-处置-复查-公示闭环,关爱对象家庭优先慰访
  • 工具:安居码、台账、周公示与线上同步
  • 指标:月均巡查≥2次,48小时内响应,重点对象周访

S18 社会认可

  • 荣誉: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全国重点团队、省级优秀团队等
  • 价值:以人物叙事承载工程温度,以工程证据支撑社会信任
  • 作用:示范青年担当,服务乡村振兴与红色传承

S19 专家推荐

  • 观点:工程技术×人物叙事×乡村治理的跨界范式,具备复制与扩散价值
  • 建议:坚持关爱优先、标准化工具与闭环运维,形成县域样板与手册
  • 认可:多位行业专家、研究员与高校导师推荐

S20 媒体宣传

  • 平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网、江苏省市级电视台与主流新媒体
  • 主题:关爱对象故事+安居样本+青年志愿工程
  • 机制:统一审批、脱敏发布、过程影像留痕与对比呈现

S21 核心成员

  • 负责人:刘诗阳(建筑学),民非法人/创始人/项目总负责人
  • 技术组:结构/加固工程师、检测机构专家、本地老匠人
  • 社工组:社区营造师、适老化改造顾问、志愿者骨干
  • 运营组:项目经理、传播媒介、数据运营
  • 产出:专利与论文若干;带动1000+名学生参与

S22 志愿服务

  • 队伍:红居志愿服务队(设“关爱对象专岗”)
  • 标准化:岗前培训、作业分级、流程SOP、数字化追踪
  • 安全:志愿者意外险、危作业禁入清单、现场安全员制度
  • 记录:服务时长、点位影像、满意度回访

S23 资源整合

  • 党建引领:村党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 部门协同:住建/民政/残联/退役军人事务/乡村振兴局
  • 社会动员:慈善会与基金会、企业ESG、保险与材料企业
  • 志愿协同:退役军人服务站、团委与妇联

S24 平台与技术支持

  • 高校与实验室:结构健康监测、数字建模、历史建筑保护、适老化研究
  • 学科协同:建筑/土木/城乡/社工/信息
  • 技术底座:共享“古建新生”数字化评估与轻量加固能力,服务“红居守护”落地
  • 育人平台:青马工程、三下乡、创新创业与课程实践

S25 企业与合作单位

  • 专业机构:检测鉴定单位、设计与加固资质企业
  • 适老装备:防滑、扶手、照明、报警与呼叫设备供应商
  • 保险支持:第三方责任险与志愿者险
  • ESG伙伴:建材与设备“以物抵捐”与共创项目

S26 资金来源与支出(样例,合计32万)

  • 资金来源:政府购买服务10万;社会捐赠9万;学校赞助5万;企业ESG/物资折现5万;服务性收入3万
  • 支出结构:体检评估4万;微加固材料10万;适老化设备4万;技术研发与设备5万;志愿者津贴与保险3万;管理费3万;管家站运营2万;宣传与培训1万
  • 透明机制:分户台账、影像留痕、月度公示、年度审计

S27 个人成长(创始人与对象的双向改变)

  • 身份迁移:居住者→解码者→再造者
  • 价值升维:从“记录文化”到“守护安居”,从“屋”到“人—屋—村”
  • 行动坐标:技术+公益+传承的三维创新

S28 立德树人(把人写进工程教育)

  • 学习路径:人物画像→实地体检→建档评估→方案设计→随工见学→复盘传播
  • 课程嵌入:专业基础课/实践课/综合设计/毕设课题联动
  • 能力目标:工程伦理、社会沟通、数据治理、协同实施

S29 培养成效(产教智融)

  • 校地共建:县域试点基地与双导师制
  • 项目制学习:以关爱对象真实需求设题,以一户一策完成教评
  • 岗课赛证贯通:岗位技能+课程学分+竞赛成果+职业证书
  • 科研转化:工具包、手册与平台化成果输出

S30 社会价值(以人为本)

  • 人:红色关爱对象安全与尊严提升,家风可见可传
  • 屋:隐患闭合率≥90%(目标),适老化覆盖率≥60%(目标)
  • 村:管家网络常态化,治理由“抢修”转向“预防”
  • 扩面计划(示意/目标):2025年1000人/1000户体检/200户微改;2026年...

S31 未来规划

  • 2025(试点):以红色关爱对象为核心的县域样板——1000人一人一像、1000户体检建档、200户微改、10个管家站
  • 2026-2027(复制):拓展5-10个县域;完善“关爱优先”决策树、手册与平台
  • 2028-2030(常态化):形成关爱服务与红居治理生态,建立数据平台与政府购买服务长效机制
  • 口号:守住一位功勋,点亮一屋安居,温暖一村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