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方向:【榫卯新生·预制构件】(方向1)
为何入选(四维打分):
- 契合度 (10/10): “硬科技”实物原型。完美契合创意组对“发明创造”和“知识产权转化”的最高偏好。直接利用了刘诗阳的1项发明专利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
- 落地难度 (7/10): 90天内完成“设计-试制-测试”闭环挑战大,但项目已具备两大关键伙伴:上海宝冶(加工) 和东南大学实验室(测试) ,路径清晰。
- 证据可得 (9/10): 产出是《力学性能对比测试报告》,数据(应力-应变曲线、极限荷载)真实可信,对比传统工艺的优势(效率+60% ,年限+50年 )极具说服力。
- 产业价值 (9/10): 模块化产品易于标准化量产,符合建筑工业化和抗震加固政策,市场明确。
90天试点路径:
- T+7 (设计定型): 锁定2个核心专利(如“新型榫卯节点”或“抗震耗能连接件”),完成三维建模、力学仿真与施工图。
- T+30 (原型试制): 依托上海宝冶 或校内工厂的CNC资源,加工3套1:1原型构件,并制作1套传统工艺的对照组。
- T+60 (实验准备): 协调东南大学工业化建筑与桥梁工程实验室 ,搭建拟静力加载试验台,安装传感器。
- T+90 (加载测试): 完成对专利构件和对照组的破坏性加载测试,采集数据并撰写对比报告。
可验证指标:
- 性能: 极限承载力(目标:> 传统工艺30%)、延性系数(目标:> 15%)。
- 效率: 现场安装工时(目标:< 传统工艺50%),验证60%效率提升 。
- 成本: 量产后材料与加工成本(目标:持平或更低)。
关键伙伴清单:
校内实验室: 东南大学工业化建筑与桥梁工程实验室 (提供测试平台)、南京市重点实验室 (提供健康监测数据支持)。
产学研伙伴: 上海宝冶集团南京分公司 (原型加工、工艺优化)、南京市第二建筑设计院 (设计规范对标)。
行业专家: 刘志峰教授 (成果鉴定)。
成果可视化:
1:1实物原型构件、加载测试过程视频、应力-应变对比曲线图、第三方(实验室)出具的《性能测试报告》、专利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