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赛道创意组项目战略规划

Top 10 战略方向清单 与 Top 3 优先方向深描

一、Top 10 战略方向清单

1.【榫卯新生·预制构件】

【核心转变】:从现场定制化修缮,到基于专利的标准化“抗震/加固”预制构件产品。

【创意契合点】:将1项发明专利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 产品化,实现工业级、可逆式、高效能(效率+60% )的古建修复。

【可行性与差异化】:90天内与上海宝冶 合作试制3套构件,在东南大学实验室 完成加载测试。验证指标: 构件极限承载力(目标:>传统工艺30%)。区别: 从服务到可量产的高附加值工业产品。

2.【古建医云·SaaS平台】

【核心转变】:从项目制公益服务,转向全生命周期“诊断-修复-活化”的商业SaaS平台。

【创意契合点】:融合BIM-GIS 、X射线/应力波等NDT数据 和专利修缮方案库 的数字孪生系统。

【可行性与差异化】:90天内用杨柳村(D级升B级)等3个案例数据 建成MVP,向南京二院 演示。验证指标: 获得1份付费试点意向书(LOI)。区别: 从“民非”运营到可无限扩展的软件服务。

3.【木骨CT·AI诊断仪】

【核心转变】:从专家团队现场检测服务 ,转向销售“AI+便携式硬件”的智能诊断工具。

【创意契合点】:整合应力波/X射线技术,利用已有98%虫蚁识别率 的数据训练AI模型,实现现场快速健康评分。

【可行性与差异化】:90天内组装1台工程样机,在南京市重点实验室 完成标定。验证指标: 样机诊断准确率与大型设备相关性 > 90%。区别: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工具产品。

4.【鲁班AIGC·智能设计引擎】

【核心转变】:从专家人工出具修缮方案,转向AI辅助生成式设计。

【创意契合点】:利用已积累的50+份修缮方案和300+份图纸 作为训练集,开发AIGC模型,自动生成多套合规修缮方案与预算。

【可行性与差异化】:90天内完成模型PoC(概念验证),针对1个新案例生成方案,由刘志峰教授 等专家盲审。验证指标: AI方案可用性评分 > 3.5/5.0。区别: 将专家经验算法化、规模化。

5.【民居自检·轻量小程序】

【核心转变】:从专业重检测(NDT) ,转向村民/基层网格员可用的“图像识别”轻量化首检工具。

【创意契合点】:利用100+数字化记录 训练轻量级CV模型,识别外观病害(裂缝、霉变、蚁路),实现广域普筛。

【可行性与差异化】:90天内上线Beta版小程序,在2个村落试点。验证指标: 外观病害识别准确率 > 80%(对比专家)。区别: 解决90%无力承担高额检测成本 的痛点,实现预防性保护。

6.【乡脉孪生·数字资产库】

【核心转变】:从服务内部归档的“一居一档” ,转向可对外授权交易的B端高精度数字资产库。

【创意契合点】:将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 形成的BIM/点云模型,面向游戏、影视、元宇宙行业提供商用授权。

【可行性与差异化】:90天内上线模型展示网站(含孙家祠堂数字孪生模型 ),与1家游戏美术公司签订试用协议。验证指标: 获得首个付费授权意向。区别: 盘活数据资产,实现二次盈利。

7.【一户一案·轻量修缮包】

【核心转变】:从D级升B级的深度实践 ,转向针对60%产权纠纷或90%无资金民居 的低成本标准化产品包。

【创意契合点】:提取“一户一案” 模式精华,推出“屋顶防漏快补包”、“墙体基础加固包”等标准化产品(含专利材料)。

【可行性与差异化】:90天内定义1套“屋顶快补包”原型,完成1户试点安装。验证指标: 单户修缮成本 < 1.5万元,工期 < 3天。区别: 从重服务到低门槛、可规模化复制的产品。

8.【都市更新·场景平移】

【核心转变】:从乡村民居市场,转向高价值的城市历史街区(如南京老城南、上海里弄)更新市场。

【创意契合点】:将“NDT检测 + BIM-GIS存档 + 专利加固” 的三阶段技术栈,平移应用于城市更新项目的结构监测与商业活化设计。

【可行性与差异化】:90天内利用南京二院 资源,对1个城市更新项目进行免费试点。验证指标: 生成的结构健康报告获得甲方(南京二院)书面采纳。区别: 验证技术栈在更高价值 markets 的适用性。

9.【数字鲁班·匠人认证】

【核心转变】:从团队自己实践,转向解决行业68%匠人流失 痛点的技术赋能与培训。

【创意契合点】:将“X射线/应力波无损检测”、“无人机三维扫描” 等技术开发成微认证课程,赋能新一代建筑工匠。

【可行性与差异化】:90天内开发3个核心模块,利用1000+带动学生 资源池开展首期20人培训班。验证指标: 培训后实操考核通过率 > 80%。区别: 从“做事”到“定标准、育人才”。

10.【数字归宗·C端VR体验】

【核心转变】:从公益性空间活化(如朱氏祠堂) ,转向可付费、可规模化的C端数字文化体验。

【创意契合点】:利用孙家祠堂的数字孪生 和召回3000+后人 的资源,开发“VR寻根/云祭扫”服务。

【可行性与差异化】:90天内完成孙家祠堂VR原型,邀请10位后裔进行付费内测。验证指标: 用户NPS(净推荐值) > 40。区别: 探索C端付费的商业闭环。

二、Top 3 优先方向深描

优先方向:【榫卯新生·预制构件】(方向1)

为何入选(四维打分):

  • 契合度 (10/10): “硬科技”实物原型。完美契合创意组对“发明创造”和“知识产权转化”的最高偏好。直接利用了刘诗阳的1项发明专利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
  • 落地难度 (7/10): 90天内完成“设计-试制-测试”闭环挑战大,但项目已具备两大关键伙伴:上海宝冶(加工) 和东南大学实验室(测试) ,路径清晰。
  • 证据可得 (9/10): 产出是《力学性能对比测试报告》,数据(应力-应变曲线、极限荷载)真实可信,对比传统工艺的优势(效率+60% ,年限+50年 )极具说服力。
  • 产业价值 (9/10): 模块化产品易于标准化量产,符合建筑工业化和抗震加固政策,市场明确。

90天试点路径:

  • T+7 (设计定型): 锁定2个核心专利(如“新型榫卯节点”或“抗震耗能连接件”),完成三维建模、力学仿真与施工图。
  • T+30 (原型试制): 依托上海宝冶 或校内工厂的CNC资源,加工3套1:1原型构件,并制作1套传统工艺的对照组。
  • T+60 (实验准备): 协调东南大学工业化建筑与桥梁工程实验室 ,搭建拟静力加载试验台,安装传感器。
  • T+90 (加载测试): 完成对专利构件和对照组的破坏性加载测试,采集数据并撰写对比报告。

可验证指标:

  • 性能: 极限承载力(目标:> 传统工艺30%)、延性系数(目标:> 15%)。
  • 效率: 现场安装工时(目标:< 传统工艺50%),验证60%效率提升 。
  • 成本: 量产后材料与加工成本(目标:持平或更低)。

关键伙伴清单:

校内实验室: 东南大学工业化建筑与桥梁工程实验室 (提供测试平台)、南京市重点实验室 (提供健康监测数据支持)。

产学研伙伴: 上海宝冶集团南京分公司 (原型加工、工艺优化)、南京市第二建筑设计院 (设计规范对标)。

行业专家: 刘志峰教授 (成果鉴定)。

成果可视化:

1:1实物原型构件、加载测试过程视频、应力-应变对比曲线图、第三方(实验室)出具的《性能测试报告》、专利证书 。

优先方向:【古建医云·SaaS平台】(方向2)

为何入选(四维打分):

  • 契合度 (9/10): 完美的“数字创意”解决方案。它不是一个简单的BIM模型,而是融合了项目独有技术栈(NDT数据 、专利库 )的行业垂直平台,创新性强。
  • 落地难度 (5/10): 90天内构建MVP(最小可行产品)可行。核心是数据灌入和核心功能演示,而非全功能开发。
  • 证据可得 (8/10): 证据是可交互的软件Demo和关键客户的“试用反馈”或“付费试点意向书”(LOI),这是商业模式验证的黄金标准。
  • 产业价值 (10/10): SaaS模式可无限复制,完美契合国家文物局(数字化建档)和住建部(数字化修复)的政策风口 ,B2G和B2B市场空间巨大。

90天试点路径:

  • T+7 (架构设计): 确定平台技术架构(如Web GIS + BIM Viewer)。定义NDT(应力波/X射线 )数据与BIM模型的关联标准。
  • T+30 (数据灌入): 将“杨柳村古宅”(D→B级) 和“朱氏祠堂”(活化) 两个案例的完整数据(NDT、点云、BIM、修缮方案 )灌入平台数据库。
  • T+60 (核心功能Demo): 1. 诊断模块: 实现NDT病害数据在BIM模型上的可视化。 2. 修复模块: “一键”调用专利构件库(来自方向1)进行虚拟装配。
  • T+90 (客户验证): 向南京市第二建筑设计院 、南京苏城空间规划公司 (均为共建单位)进行产品Demo演示。

可验证指标:

  • 功能: NDT数据与BIM模型自动关联匹配率 > 95%。
  • 效率: 基于平台的修缮方案选型与成本估算时间(目标:< 1小时,验证60%效率提升 )。
  • 商业: 获得至少1家设计院或文保单位的“付费试点意向书(LOI)”。

关键伙伴清单:

潜在客户(B2B/B2G): 南京市第二建筑设计院 、中国江苏国际集团 、南京市文旅局 、雨花台区民政局 。

技术支持: 南京市重点实验室(历史建筑保护与健康监测) 。

成果可视化:

可交互的SaaS平台Web端演示、针对杨柳村案例 的“一键诊断-修复”演示视频、来自南京二院 等伙伴的“试点意向书”、软件著作权受理通知书。

优先方向:【木骨CT·AI诊断仪】(方向3)

为何入选(四维打分):

  • 契合度 (9/10): “AI+硬件”的实物样机,科技感强。能直观展示技术壁垒,将98%的虫蚁病害识别率 从一个“成果数据”转化为一个“产品能力”。
  • 落地难度 (6/10): 90天内制造完整商用设备不可能,但组装一台“工程样机”(基于开源硬件+传感器+AI模型)用于演示是可行的。
  • 证据可得 (8/10): 产出是“样机实测视频”和“与实验室设备对比报告”,非常直观,易于评委理解。
  • 产业价值 (8/10): 解决了传统匠人流失(68%) 和检测成本高的痛点,市场需求明确(检测公司、施工单位、文保所)。

90天试点路径:

  • T+7 (方案选型): 确定技术方案(如便携式应力波传感器 + AI协处理器如Jetson Nano)。
  • T+30 (模型训练): 利用已有的100+数字记录 和98%识别率 的数据基础,在南京市重点实验室 支持下,训练一个轻量化的结构健康评估模型。
  • T+60 (样机组装): 完成硬件组装和软件部署,实现“一键检测-即时出分”功能。
  • T+90 (现场实测): 携带样机至杨柳村古宅 ,对已修复(B级)和未修复构件进行实测,与原始NDT数据进行对比验证。

可验证指标:

  • 性能: 样机对木材内部空洞/虫蛀的诊断准确率(目标:> 90%,对比98%的实验室数据 )。
  • 效率: 单点检测时间(目标:< 3分钟)。
  • 成本: 样机物料成本(目标:< 2万元)。

关键伙伴清单:

校内实验室: 南京市重点实验室(历史建筑保护与健康监测) (提供算法、数据和标定支持)。

产学研伙伴: 江苏南京地质工程勘察院 (提供专业检测设备对比)。

潜在客户: 施工单位(如上海宝冶 )、设计单位(如南京二院 )。

成果可视化:

工程样机实物、现场检测操作视频(“红绿灯”式健康评分)、样机检测结果与实验室大型设备对比报告、1-2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

风控与合规:

确保AI模型输出的“健康评分”仅作为参考,不作为法定的结构安全鉴定结论。硬件需通过电气安全基本测试。

三、最终建议

首选组合:建议采用 【方向1:榫卯新生·预制构件】 + 【方向2:古建医云·SaaS平台】 的双轮驱动战略。

战略闭环:这是一个完美的“软件+硬件”闭环。SaaS平台(方向2)是数字化入口和大脑,负责“诊断”和“开方”;专利构件(方向1)是平台独有的、受专利保护的核心“药品”和交付物。

证据补齐:90天内的核心任务是产出两个“硬证据”:

  • 证据A(硬件): 《专利构件力学性能对比测试报告》。
  • 证据B(软件): 来自南京二院 等共建单位的《SaaS平台付费试点意向书(LOI)》。

* 资源门槛:立即启动与东南大学实验室 和上海宝冶 的资源对接,锁定90天内的机时和加工资源。这是(方向1)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