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新生——赓续民居文脉的实践者

项目管理摘要与深度分析

管理摘要 (Executive Summary)

本项目名为“古建新生——赓续民居文脉的实践者” ,是一个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下的公益组项目 。项目由刘诗阳 领导,依托其创办的民办非企业组织“南京市英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运营。

项目旨在应对中国传统民居正以“平均每72秒消失一栋” 的速度锐减、传统匠人流失(流失率68%) 及村民无力承担修缮成本(90%) 等核心痛点。为解决这些问题,团队构建了“民居急诊室”服务模式 ,覆盖“诊断-修复-活化”全周期 ,并形成“一居一档”(濒危民居) 、“一户一案”(无资金民居) 和“一保一传”(可活化民居) 三大服务路径。

技术上,项目采用三阶段法:通过X射线、应力波等技术进行“伤损检测” ;利用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和BIM-GIS建立“数字存档” ;最后利用发明专利技术进行“修缮设计”与加固 ,据称可提升效率60% 并延长50年使用年限 。

项目已通过孙家祠堂(模式初探) 、杨柳村古宅(危房D级升至B级) 和朱氏祠堂(空间活化) 等典型案例验证了模式。项目团队由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专业成员组成 ,已带动1000+名学生 、累计1500+名志愿者 ,并与50+家企事业单位合作 。项目资金来源包括自营(15万)、社会捐赠(9万)、学校赞助(5万)和政府资助(3万) ,年度收支平衡于32万元 。

项目已获得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 等专家的推荐,以及人民日报 、江苏电视台 等媒体报道。未来规划(2025-2030)是推广“院舍经济”和“乡脉织网”,实现活态闭环 。

核心概览

完整标题:
古建新生 赓续民居文脉的实践者
核心目标:
为一项竞赛材料,用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公益组 。
一句话结论/行动呼吁:
“守护传统民居不是复古, 而是让文化活在当下。” - 刘诗阳

逻辑脉络与章节提炼 (Analytical View)

A. 背景与问题

  • 村落消失: 2000年至今,平均每72秒消失一栋传统民居 。全国现存古民居约234万座 ,其中仅10万余处明清古宅 ,仅6000余座被列入文保单位 。
  • 实践起源: 项目负责人的老师李冰记录了孙家祠堂十几年来的破败过程,西墙裂缝从0.3cm扩大到4.7cm直至坍塌 。
  • 技术痛点: 传统匠人流失率达68% ,平均年龄58岁 ,80%传统木构技艺无人继承 。
  • 政策痛点: 90%村民无力承担修缮成本 ,60%古民居因产权纠纷无法修缮 。
  • 文化痛点: 古民居空置率超60% ,40岁以下村民中83%不知家族迁徙史 ,族谱断代率超50% 。
  • 国家政策: 工信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住建部等在2019年至2025年间陆续出台政策,支持传统建筑修缮、数字化建档和“活化”利用 。

B. 解决方案/核心模型

  • 组织主体: 创办民办非企业(民非)“南京市英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法定代表人刘诗阳 。
  • 组织架构: NPO主体下设文化组、技术组、运营组 。
  • 四大模式: 资金来源模式(政府资助、社会捐赠等) ;业务开展模式(项目驱动、研习结合等) ;合作协同模式(政企合作、学研合作等) ;组织管理模式(专业团队、品牌建设等) 。
  • 服务模式: 提出“民居急诊室”服务模式 ,覆盖“诊断-修复-活化”全周期 。
  • 服务路径:
    • “一居一档”: 针对濒危民居 ,提供伤损检测、数据采集、数字身份证等 。
    • “一户一案”: 针对无资金支持、无力修缮的民居,提供轻量化修缮包、修缮设计等 。
    • “一保一传”: 针对已修缮、可活化的空置民居 ,提供空间活化、乡愁记忆产品等 。
  • 技术堡垒(三阶段):
    • 伤损检测: X射线断层扫描、应力波无损检测 。
    • 数字存档: 无人机辅助三维激光扫描、点云分割、BIM-GIS数据库 。
    • 修缮设计: 发明专利支撑、抗震加固、数字化修缮管理 。
  • 发展历程: 2021年组建小队 -> 2022年志愿服务 -> 2023年社会实践 -> 2024年成立社团 -> 2025年成立民非 。

C. 实践与案例

  • 孙家祠堂(初步探索): 采用“六步走”服务模式雏形(组建社团->寻访后人->实地测绘->无偿献案->沟通方案->协商迁移) ,形成“双方案”(数字化方案存储、搬迁性保护方案) ,初探“一居一档”模式 。
  • 杨柳村古宅(深度实践): 落地“一户一案”服务模式 ,采用低干预改造和技术赋能 ,使危房评级从“D级”升至“B级” 。
  • 朱氏祠堂(活化民居): 解锁“一保一传”服务模式 。实现功能活化(月均5场文化活动)、记忆永生(改造为“乡史数字馆”)和治理新生(设立“乡贤调解室”) 。

D. 价值与优势

  • 定量证据(项目):
    • 调研32个村落 ,实地调研100+次 ,手绘300+份图纸 ,数字记录100+个 ,修缮方案50+份 ,宣发阅读量30W+ 。
    • 技术:虫蚁病害识别率达98% ,减少成本8万元 ,修缮效率提升60% ,延长50年使用年限 。
    • 团队:核心成员获专利13个 ,高水平论文3篇 ,国家级荣誉21项 ,省级荣誉14项 。带动1000+学生 。
    • 资源:累计1500+志愿者 ,与50+家单位合作 。
    • 媒体:宣发推文30余篇,小红书浏览量35w+ 。
  • 定量证据(社会):
    • 传统民居近5年旅游人数(万人):2021年(250) -> 2022年(320) -> 2023年(420) -> 2024年(480) -> 2025年(600) ,同比增长12.8% 。
    • 召回民居后人3000+人 ,组织志愿服务500+次 ,VR体验100+人 ,扩展教育工作坊20+所 。
  • 定性证据(认可):
    • 团队获共青团中央“三下乡”优秀品牌项目、2024全国大学生“三下乡”重点团队等荣誉 。
    • 获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 、武焕陵研究员 等多位专家推荐 。
    • 获人民日报 、新江苏 、中国网 、江苏电视台 等媒体报道 。
    • 获得多项平台支持,如南京市文旅局战略合作 、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 、南京市重点实验室 等 。
  • 社会价值:
    • 经济价值:促进地方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税收 。
    • 文化价值:保存不可再生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认同 。
    • 教育意义:开展工作坊,增强学生和游客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

E. 规划与展望

  • 实践期 (2006-2023): 针对不可修复民居,进行数字孪生、记忆重现 。
  • 发展期 (2024-2025): 针对单一功能民居,进行低干预修复、满足居住 。
  • 推广期 (2025-2030): 实现院舍经济、乡脉织网、活态闭环 。

关键信息跨页汇总

术语表

古建新生 :
项目名称,意为“古建筑重生” 。
民非 :
民办非企业组织的简称 。
南京市英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项目运营的民非组织主体 。
“启航计划” :
2024南京市“启航计划”,项目负责人刘诗阳入选 。
“三下乡” :
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
民居急诊室 :
团队提出的服务模式,覆盖“诊断-修复-活化”全周期 。
一居一档 :
服务模式之一,针对濒危民居 。
一户一案 :
服务模式之一,针对无资金支持的民居 。
一保一传 :
服务模式之一,针对可活化的空置民居 。
BIM-GIS :
建筑信息模型(BIM)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 。

指标与数值清单

项目负责人 (刘诗阳)

  • 个人带动学生:100+
  • 国家级荣誉:4项
  • 省级荣誉:5项
  • 发明专利:受理1项
  • 实用新型专利:5项

项目团队 (核心成员)

  • 带动学生:1000+
  • 专利:13个
  • 高水平论文:3篇
  • 国家级荣誉:21项
  • 省级荣誉:14项

行业背景

  • 古民居消失速度:平均每72秒/栋
  • 古民居现存:约234万座
  • 明清古宅现存:仅10万余处
  • 列入文保单位:仅6000余座

痛点数据

  • 传统匠人流失率:68%
  • 传统匠人平均年龄:58岁
  • 传统木构技艺无人继承:80%
  • 村民无力承担修缮成本:90%
  • 因产权纠纷无法修缮:60%
  • 古民居空置率:超60%

项目成果

  • 调研村落:32个
  • 实地调研:100+次
  • 图纸手绘:300+份
  • 数字化记录:100+个
  • 修缮方案:50+份
  • 活动宣发阅读量:30W+
  • 小红书平台浏览量:35w+

技术效能

  • 虫蚁病害识别率:98%
  • 成本减少:8万元
  • 修缮效率提升:60%
  • 使用年限延长:50年

资源整合

  • 累计志愿者:1500+
  • 长期合作单位:50+家

财务数据 (总计 32万)

  • 来源:自营(15万), 社会捐赠(9万), 学校赞助(5万), 政府资助(3万)
  • 支出:技术研发(10万), 设备购置(5万), 管理(5万), 公益活动(5万), 津贴(2万), 耗材(2万), 会议(2万), 租金(1万)

社会价值 (活动)

  • 召回民居后人:3000+人
  • 组织志愿服务:500+次
  • VR体验:100+人
  • 教育工作坊:20+所

社会价值 (旅游)

  • 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2.8%
  • 2025年(估):600万人
  • 2024年(估):480万人

行动项 / 时间线 / 负责人

  • 负责人: 刘诗阳 (项目负责人 , NPO法人 , NPO创始人 , 团队负责人 )
  • 实践起源 (孙家祠堂):
    • 2008年:西墙裂缝宽0.3cm
    • 2015年:扩大到4.7cm
    • 2020年:暴雨后彻底坍塌
    • 记录人:李冰 (老师)
  • 国家政策:
    • 2019年04月:工信部 (出台修缮材料标准)
    • 2022年01月:文旅部 (建立分级分类保护体系)
    • 2024年03月:国家文物局 (启动数字化建档工程)
    • 2025年0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推动数字化修复和“活化”)
  • 团队发展历程:
    • 2021年:组建小队,初见祠堂
    • 2022年:志愿服务,笔摹形貌
    • 2023年:社会实践,数字保护
    • 2024年:成立社团,规范服务
    • 2025年:成立民非,持续公益
  • 个人成长 (刘诗阳):
    • 2010-2020:居住者 (亲历祖宅拆迁)
    • 2020-2023:解码者 (创建“古建基因库”)
    • 2024至今:再造者 (实现“技术+公益+传承”三维创新)
  • 未来规划:
    • 2006-2023 (实践期):数字孪生
    • 2024-2025 (发展期):低干预修复
    • 2025-2030 (推广期):院舍经济,活态闭环

风险与假设

文件未明确列出“风险”或“假设”章节,但“聚焦痛点” 页面隐含了项目试图解决的风险:

  • 技术风险: 传统匠人流失 (68%) ,技艺濒临失传 (80%) 。
  • 财务/政策风险: 居民无力承担成本 (90%) ,产权纠纷导致项目无法启动 (60%) 。
  • 社会风险: 缺乏统一技术标准与维护机制 ,文化断代,乡愁难忆 。

核心图表/图片内容分析

图表1 (第5页):村落消失

  • 类型: 柱状图/信息图
  • 主题: 村落消失 亟待拯救
  • 关键数据: 古民居现存约234万座。明清古宅仅10万余处。列入文保单位仅6000余座。
  • 数据来源: 2024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 。

图表2 (第11页):组织架构

  • 类型: 组织架构图与流程图
  • 主题: 创办民非,带动更多人做
  • 组织: 南京市英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下设文化组 、技术组 、运营组 。
  • 模式: 资金来源、业务开展、合作协同、组织管理 。

图表3 (第12页):服务模式

  • 类型: 流程图/服务模型图
  • 主题: “民居急诊室”
  • 路径1:“一居一档” (濒危民居)
  • 路径2:“一户一案” (无资金支持民居)
  • 路径3:“一保一传” (空置民居)
  • 结论: 覆盖“诊断-修复-活化”全周期。

图表4 (第26页):资金来源

  • 类型: 饼图与表格
  • 总额: 32万元 (收支平衡)
  • 来源: 自营(15万), 社会捐赠(9万), 学校赞助(5万), 政府资助(3万)。
  • 支出: 技术研发(10万)为最大支出。

图表5 (第30页):旅游人数

  • 类型: 柱状图
  • 主题: 传统民居近5年旅游人数(万人)
  • 数据: 2021(250) -> 2025(600)
  • 结论: 同比增长 12.8% 。

组织与人员

关键人物/团队

  • 刘诗阳: 项目负责人、NPO法人、NPO创始人、团队负责人, 建筑学专业。
  • 核心成员: 余薇, 马艺华, 彭鹭桢, 府昱琳, 何湘莎, 俞鸿鑫, 席梣堯, 崔子萱, 关欣 (专业涵盖建筑学、城乡规划、工程管理)。
  • 李冰: 刘诗阳的老师,孙家祠堂的记录人 (2006-2024)。

合作伙伴/支持方

  • 组织主体: 南京市英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专家推荐: 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 武焕陵, 王延光, 刘志峰, 刘弥。
  • 媒体宣传: 人民日报, 新江苏, 中国网, 江苏电视台, 南京电视台。
  • 共建单位: 南京市第二建筑设计院, 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 南京苏城空间规划, 上海宝冶集团, 江苏南京地质工程勘察院。
  • 平台支持: 南京市文旅局, 江苏省重点学科, 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实验室。
  • 企业对接单位 (50+家): 雨花台区民政局, 湖熟街道办事处, 杨柳村朱氏祠堂等。

逐页核心信息 (Page-by-Page Extraction)

Slide 1 [古建新生]

正文:古建新生 ,赓续民居文脉的实践者 。| 项目负责人: 刘诗阳 | 参赛组别: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公益组 | 组织名称: 南京市英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Slide 2 [负责人介绍]

正文:负责人介绍 ,刘诗阳 。| 要点:入选2024南京市“启航计划” ,带队获“三下乡”国家级优秀团队 ,个人带动100+学生 ,国奖4项,省奖5项。| 专利:发明专利1项 ,实用新型专利5项 。

Slide 3 [古建缘起]

正文:古建缘起 ,我与古建共守初光 。| 要点:懵懂初识 -> 觉醒与忧思 -> 躬身践行 -> 共守长路 。

Slide 4 [实践起源]

正文:实践起源 ,这些年来 祠堂残迹 。| 要点:2006-2024年 记录人:我的老师李冰 。| 数据:西墙裂缝: 2008年(0.3cm) → 2015年(4.7cm) → 2020年(坍塌) 。

Slide 5 [项目背景]

正文:项目背景 ,村落消失 亟待拯救 。| 要点:平均每72秒消失一栋传统民居 。| 图表数据 (来源: 2024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 ):古民居现存约234万座 。明清古宅仅10万余处 。列入文保单位仅6000余座 。

Slide 6 [国家政策]

正文:国家政策 。| 政策时间线:2019年04月(工信部-材料标准) -> 2022年01月(文旅部-保护体系) -> 2024年03月(国家文物局-数字化建档) -> 2025年04月(住建部-数字化修复和“活化”) 。

Slide 7 [发展历程]

正文:发展历程 。| 时间线:2021(组建小队) -> 2022(志愿服务) -> 2023(社会实践) -> 2024(成立社团) -> 2025(成立民非) 。

Slide 8 [调研成果]

正文:调研成果 ,十年匠心 古建新生 。| 数据:走遍32个村落 , 100+次调研 , 300+份图纸 , 100+个数字化记录 , 50+份修缮方案 , 30W+阅读量 。

Slide 9 [聆听乡音]

正文:聆听乡音 。| 居民引言:“你们又让老房子活过来了, 我们心里暖啊......”

Slide 10 [聚焦痛点]

正文:聚焦痛点 ,文脉断代 乡愁难忆 。| 痛点(技术):匠人流失率68% , 80%技艺无人继承 。| 痛点(政策):90%村民无力承担修缮成本 , 60%因产权纠纷无法修缮 。| 痛点(文化):空置率超60% , 族谱断代率超50% 。

Slide 11 [创办民非]

正文:创办民非 。| 组织架构:民非主体 (南京市英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下设文化组、技术组、运营组 。| 四大模式:资金来源, 业务开展, 合作协同, 组织管理 。

Slide 12 [服务模式]

正文:服务模式 ,公益产品 。| 模型:“民居急诊室” (覆盖“诊断-修复-活化”全周期) 。| 路径1:“一居一档” (濒危民居) 。| 路径2:“一户一案” (无资金支持民居) 。| 路径3:“一保一传” (空置民居) 。

Slide 13 [持续发展]

正文:持续发展 ,民非主导 持续公益 。| 价值转化:“文化存量”到“经济增量” 。| 平衡:公益与市场的“动态平衡” 。

Slide 14 [技术堡垒]

正文:技术堡垒 。(专利第一申请人: 刘诗阳) | 阶段1(伤损检测):X射线/应力波 , 虫蚁病害识别率98% 。| 阶段2(数字存档):无人机/BIM-GIS , 减少成本8万元 。| 阶段3(修缮设计):发明专利 , 效率提升60% , 延长50年 。

Slide 15 [初步探索—孙家祠堂]

正文:初步探索—孙家祠堂 。| 成果:初探“一居一档”模式 。| “六步走”:组建社团 -> 寻访后人 -> 实地测绘 -> 无偿献案 -> 沟通方案 -> 协商迁移 。| “双方案”:数字化方案存储 ,搬迁性保护方案 。

Slide 16 [深度实践 杨柳村古宅]

正文:深度实践 杨柳村古宅 。| 成果:危房评级“D级”升至“B级” 。| 模式:落地“一户一案”服务模式 。

Slide 17 [案例--朱氏祠堂]

正文:案例--朱氏祠堂 。| 成果:解锁“一保一传”服务模式 。| 活化:功能活化(月均5场活动) , 记忆永生(“乡史数字馆”) , 治理新生(“乡贤调解室”) 。

Slide 18 [社会认可]

正文:社会认可 。| 荣誉:共青团中央“三下乡”优秀品牌项目 , 2024全国大学生“三下乡”重点团队 , 2024江苏省“三下乡”优秀团队 。

Slide 19 [专家推荐]

正文:专家推荐 。| 推荐人:单霁翔(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 , 武焕陵 , 王延光 , 刘志峰 , 刘弥 。| 引言:“...能为全国青年学子树立...榜样...”

Slide 20 [媒体宣传]

正文:媒体宣传 。| 媒体:人民日报 , 新江苏 , 中国网 , 江苏电视台 。| 数据:推文30余篇, 小红书浏览量35w+ 。

Slide 21 [核心成员]

正文:核心成员 。| 负责人:刘诗阳 (建筑学) 。| 团队成果:专利13个 , 高水平论文3篇 , 国家级荣誉21项 , 省级荣誉14项 , 带动1000+学生 。

Slide 22 [志愿服务]

正文:志愿服务 。| 团队:“古建新生”志愿服务队 。| 模式:标准化运作+数字化追踪 。

Slide 23 [资源整合]

正文:资源整合 。| 志愿者:累计1500+ 。| 共建单位:南京市第二建筑设计院 , 中国江苏国际 , 南京苏城空间规划 , 上海宝冶 , 江苏南京地质工程勘察院 。

Slide 24 [平台支持]

正文:平台支持 。| 支持方:南京市文旅局 , 江苏省重点学科 , 南京市重点实验室 , 东南大学实验室 。

Slide 25 [企业对接单位]

正文:企业对接单位 。| 合作方:与50+家单位合作 , 如雨花台区民政局 , 湖熟街道 , 朱氏祠堂等 。

Slide 26 [资金来源与支出]

正文:资金来源与支出 。| 饼图(来源):自营(15万) , 社会捐赠(9万) , 学校赞助(5万) , 政府资助(3万) 。| 总计:32万 (收支平衡) 。| 支出:技术研发(10万) , 设备购置(5万) , 管理(5万) , 公益活动(5万)等 。

Slide 27 [个人成长]

正文:个人成长 。| 历程:2010-2020(居住者) -> 2020-2023(解码者) -> 2024至今(再造者) 。| 结论:刘诗阳从“被拆迁伤害的人”成为“修复伤害的人” 。

Slide 28 [立德树人]

正文:立德树人 。| 板块:思政课程 , 科技创新 , 厚植情怀 。| 流程:文献研究 -> 实地调研 -> 讨论学习 -> 古建测绘 -> 设计建模 -> 参与修复 。

Slide 29 [培养成效]

正文:培养成效 ,产教融新 智筑未来 。| 板块:智平台, 双赋能, 直通链, 研创生 。

Slide 30 [社会价值]

正文:社会价值 。| 价值:经济发展, 文化价值, 教育意义 。| 图表(旅游人数):同比增长 12.8% , 2025年预计600万人 。| 其他数据:召回后人3000+ , 志愿服务500+次 , 教育工作坊20+所 。

Slide 31 [未来规划]

正文:未来规划 。| 现状:100余次调研 , 3个落地项目 , 8省17市 。| 实践期(2006-2023):数字孪生 。| 发展期(2024-2025):低干预修复 。| 推广期(2025-2030):院舍经济 , 乡脉织网 , 活态闭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