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新生项目-百问清单

P1-P3 关键问题汇总

P1:致命/高频问题 (共40题)

[公益价值-公益性]

1. PPT P26显示,项目32万总资金中,“自营”占15万 ,占比近50%。请明确这15万“自营收入”的具体构成和定价策略是什么?

(回答思路:提供收入明细,如“一户一案”服务费、“一保一传”文创产品销售等,并说明各项的单价/收费标准。)
[公益价值-公益性]

2. 作为一个“公益组”项目 ,这15万的“自营收入” 产生了多少净利润?这些盈余如何分配?是否100%反哺公益?

(回答思路:明确回答盈亏状态,并说明盈余是100%投入公益再发展。提供民非组织的章程规定。)
[发展前景-财务与可持续]

3. P26显示总支出32万,其中“技术研发”占10万 。P14又提到使用“X射线断层扫描” 和“三维激光扫描” 。请问这10万研发经费如何覆盖这些高精尖设备的使用成本?

(回答思路:明确设备是“购买”、“租赁”还是“合作方(P24 )免费提供”。若是租赁,请提供台班费;若是合作,请明确合作条件。)
[发展前景-财务与可持续]

4. P26的32万资金中,“社会捐赠”、“学校赞助”、“政府资助”合计17万 ,占53%。这些资助是否已签署长期协议?目前账面现金余额多少?你们的现金Runway还能维持多久?

(回答思路:说明资助方、协议年限、已到账金额。提供当前的现金流Runway,即还能支持几个月的运营。)
[项目创新-创新成效量化]

5. P14宣称“修缮效率提升60%” ,请提供计算该数据的【对照基线】。

(回答思路:明确是与“传统修缮工艺”还是“项目启动前”对比。提供对比项目的工期、人力数据。)
[项目创新-创新成效量化]

6. P14宣称“减少成本8万元” ,这是如何核算的?

(回答思路:提供成本计算公式,例如“传统测绘成本”减去“本项目数字存档成本”。明确这8万是单次项目节省还是累计节省。)
[项目创新-创新成效量化]

7. P14宣称“延长50年使用年限” ,这一结论是基于什么标准或模拟实验得出的?是否有第三方结构安全机构的评估报告?

(回答思路:提供评估方法,如“材料耐久性测试”或“结构仿真模拟”。出示第三方鉴定报告或专家背书。)
[项目创新-创新成效量化]

8. P16案例中,杨柳村古宅危房评级从“D级”升至“B级” ,请问是由哪家【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鉴定的?鉴定费用是多少?

(回答思路:出示鉴定机构名称、资质证书及鉴定报告。明确费用由谁承担。)
[个人成长-知识应用]

9. P14的技术堡垒 涉及BIM-GIS 、X射线扫描 等高度专业技术。P21的核心团队 均为本科生。请问学生团队在这些技术应用中具体承担了什么工作?

(回答思路:明确学生是“操作设备”、“分析数据”还是“辅助合作方专家”。区分学生贡献与专家贡献。)
[团队协作-跨界协作与治理]

10. P14提到多项专利 ,P23提到多家企业共建 。请问项目产生的专利、BIM数据等【知识产权(IP)】归属方是谁?

(回答思路:明确归属“学校”、“民非组织”、“学生个人”还是“共建企业”。出示合作协议中的IP条款。)
[团队协作-团队结构与分工]

11. P11的技术组提到了“本地老匠人” ,P19有“专家推荐” ,P24有“平台支持” 。请拆分一个典型修缮项目(如P16 )中,学生团队、指导老师、合作专家、本地匠人的【工作量占比】。

(回答思路:量化拆分,例如“学生30%(测绘建模)、匠人40%(施工)、专家30%(方案审核)”。)
[公益价值-社会效益口径]

12. PPT P30提到“召回民居后人3000+人” ,请定义“召回”的统计口径。

(回答思路:明确“召回”是指“回到村庄定居”、“参与了线上活动”还是“加入了微信群”。提供数据统计方法。)
[发展前景-财务与可持续]

13. 你们的“民非”组织 目前有多少名【全职受薪员工】(FTE)?P26支出中的“管理费用5万” 和“志愿者津贴2万” 是如何分配的?

(回答思路:明确FTE数量。说明管理费是否覆盖全职薪酬,还是仅为行政开支。说明津贴发放标准。)
[发展前景-外溢与扩散]

14. P30提到“吸引学生和游客” ,并给出旅游人数增长图 。请问这个12.8%的增长 如何【归因】于你们的项目?

(回答思路:提供归因分析,如“调研游客来源”、“对比未开展项目村落的增长率”。区分“自然增长”和“项目贡献”。)
[个人成长-成果产出]

15. P2提到负责人刘诗阳有1项发明专利 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 。请问这6项专利的【当前法律状态】是什么?

(回答思路:明确是“已受理”、“已授权”还是“实审中”。“受理”不等于“授权”。)
[个人成长-成果产出]

16. P21提到团队有“高水平论文3篇” 。请提供这3篇论文的发表期刊、影响因子(IF)或会议级别。

(回答思路:提供期刊名称或会议级别(如SCI/SSCI分区、CCF A/B/C)。明确论文是“已发表”还是“已录用”。)
[发展前景-财务与可持续]

17. 请拆解“一户一案” (如P16的杨柳村古宅 )的单次服务成本结构。

(回答思路:提供单次服务的材料费、人工费(匠人+学生)、技术服务费(如扫描)、管理费的分摊。明确总成本。)
[发展前景-财务与可持续]

18. 你们的“轻量化修缮包” 定价是多少?P10提到90%村民无力承担修缮成本 ,你们的模式如何解决这个核心支付问题?

(回答思路:说明修缮包是“免费提供”、“公益价销售”还是“政府代采”。明确资金来源。)
[项目创新-创新成效量化]

19. P14宣称“虫蚁病害识别率达98%” 。请问这个数据的【评测基准】是什么?

(回答思路:明确N值(总检测样本数),并说明“98%”是与“人类专家识别结果”对比的准确率,还是其他指标。)
[项目创新-问题导向验证]

20. P10提到90%村民无力承担修缮 。你们的“一户一案” 模式目前已服务了多少【户】?占当地需求总数的百分之几?

(回答思路:提供已服务的具体户数。提供需求基数N,计算渗透率。)
[团队协作-复制推广]

21. P31提到项目覆盖8省17市 。请问将P16杨柳村的“D升B” 模式【跨省复制】的核心成本是多少?

(回答思路:估算跨省复制的启动成本,并指出关键依赖资源,如“当地匠人”、“当地政府配套资金”。)
[团队协作-跨界协作与治理]

22. P22和P23提到1500+志愿者 。请问你们是否为志愿者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

(回答思路:回答“是”或“否”。如果是,提供保险采购方和险种。)
[个人成长-调研]

23. P8提到调研32个村落 ,100+次调研 。请问你们的抽样方法是什么?如何保证调研数据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回答思路:说明村落选择标准,如“按濒危等级”、“按地理分布”。提供调研问卷或访谈提纲。)
[公益价值-社会价值定位]

24. P10提到60%古民居因产权纠纷无法修缮 。你们的模式如何【绕过或解决】这个核心产权问题?

(回答思路:说明项目选择标准,是“只选产权清晰的”还是“协助解决纠纷”。提供解决纠纷的案例和方法。)
[发展前景-财务与可持续]

25. P31规划提到2025-2030年实现“院舍经济” 。这是否意味着项目将转向商业化运营?这与P3的“公益组”定位 是否冲突?

(回答思路:阐明“院舍经济”的商业模式,并说明公益性如何保持,例如“收入反哺公益修缮”。)
[项目创新-创新点]

26. 你们的“民居急诊室” 模式与市场上已有的古建保护公司或设计院的服务,【最核心的差异】是什么?

(回答思路:从“公益性”、“技术应用”或“村民参与”角度,明确差异化定位。)
[团队协作-团队结构与分工]

27. P23的“创新创业校外基地” 表格中,多家企业提供了总计61位“创新创业导师”。请问这些导师在项目中承担的具体职责和投入的【人均工时】是多少?

(回答思路:说明导师是“挂名指导”还是“深度参与”。估算月均/季度均指导时长。)
[个人成长-调研]

28. P9提到“聆听乡音” ,P10提到83%的40岁以下村民不知家族史 。请问这个83%的数据,【调研样本量N】是多少?

(回答思路:提供具体调研人数N,如“N=200人”,并说明调研的村落范围。)
[公益价值-社会效益口径]

29. P30提到“组织志愿服务500+次” ,请定义“次”的标准。

(回答思路:是指“500个不同活动”还是“累计500+人天”的工作量?提供人均服务时长。)
[发展前景-外溢与扩散]

30. P17的朱氏祠堂 设立了“乡贤调解室” 。请问该调解室在过去6个月成功调解了多少起【具体纠纷】?

(回答思路:提供具体案例数量或台账记录,证明其真实运行而非摆设。)
[项目创新-创新成效量化]

31. P14提到的“生物填充技术” 和“快速修缮技术” ,目前的技术成熟度(TRL)达到了哪个级别?

(回答思路:对应TRL 1-9级,说明是“实验室阶段”、“中试阶段”还是“已成熟应用”。)
[团队协作-团队结构与分工]

32. P7显示团队从2021年组建 到2025年成立民非 。目前核心团队(P21 )有多少人即将毕业?你们的【可持续运营和交接机制】是什么?

(回答思路:说明核心成员的年级分布。提供交接计划,如“低年级Trainee制度”。)
[个人成长-知识应用]

33. P21团队成员专业为建筑学、城乡规划、工程管理 。P14的“生物填充技术” 涉及材料学。请问这部分技术是由学生研发还是合作方支持?

(回答思路:明确技术来源。如果是学生研发,请说明相关跨专业背景或实验过程。)
[公益价值-公益性]

34. 你们的“民非”组织 是否获得了【公开募捐资格】?P26的9万“社会捐赠” 是来自企业定向捐赠还是个人公开募捐?

(回答思路:回答“是”或“否”。说明捐赠来源,如“来自X家企业的定向捐赠”。)
[公益价值-社会效益量化]

35. P17的朱氏祠堂 活化为“乡史数字馆” 。请问该馆过去6个月的【月均访问人次】是多少?运营成本由谁承担?

(回答思路:提供签到表或红外计数器数据。明确运营成本(水电、维护)的承担方。)
[项目创新-问题导向验证]

36. P10提到80%迁出老人住不惯 。P12的“一户一案” 提倡“满足老人居住” 。你们在修缮时,如何在“保留传统风貌”和“满足现代适老化(如无障碍、现代卫浴)”之间取舍?

(回答思路:提供设计案例。说明如何在保留结构前提下进行适老化改造,以及村民的反馈。)
[发展前景-财务与可持续]

37. P26的10万“技术研发” 支出,是否包括了P14专利 的申请费、维护费或P21论文 的版面费?

(回答思路:拆解10万研发费用的构成,明确专利和论文的支出占比。)
[团队协作-复制推广]

38. P25提到与50+家单位合作 ,P23提到6所高校党建联盟 。在跨组织协作中,你们的【项目管理SOP(标准作业流程)】是什么?如何保证进度和质量?

(回答思路:说明协作流程,如“使用飞书/钉钉”、“定期周会”、“明确交付标准”。)
[个人成长-知识应用]

39. P11的“文化组” 提到了“族谱数字化专家” 和“方言研究者” 。这些人是学生还是外部专家?

(回答思路:明确这些“专家”的身份,是“志愿者”、“付费顾问”还是“指导老师”。)
[发展前景-资源与条件]

40. P24提到的“南京市重点实验室” 和“江苏省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是【无偿】对你们开放,还是需要支付【使用费】?

(回答思路:说明实验室的使用模式和成本。)
[个人成长-调研]

41. P4提到祠堂2020年坍塌 ,P7提到2021年组队 。你们是如何对一个“已坍塌”的建筑进行“初步探索” 的?

(回答思路:说明是基于“残骸测绘”、“历史影像三维重建”还是“访问后人”。)

P2:重要问题 (共35题)

[个人成长-知识应用]

1. P27提到负责人刘诗阳从“居住者”到“解码者”再到“再造者” 。请问在“解码者”阶段,创建“古建基因库” 具体应用了哪些课程的知识?

(回答思路:列举具体课程,如“建筑测绘”、“BIM建模”、“数据库原理”。)
[个人成长-调研]

2. P8提到“300+份图纸手绘” 。在已经应用“三维激光扫描” 的情况下,为什么还需要大量手绘?

(回答思路:说明手绘的必要性,如“扫描无法捕捉的细节”、“培养测绘感知力”或“艺术表达”。)
[个人成长-成果产出]

3. P2负责人提到“国家级荣誉4项” ,P21团队提到“国家级荣誉21项” 。请列举其中最重要的2-3项,并说明其与本项目的【直接关联度】。

(回答思路:列举具体奖项名称,如“挑战杯”、“互联网+”。说明是“项目本身获奖”还是“成员个人获奖”。)
[个人成长-调研]

4. P9提到“每份建筑数据背后,都录着段颤抖的乡音” 。你们是如何进行【口述史】的采集和【非结构化数据】(如方言、故事)的存档的?

(回答思路:说明口述史的采集SOP,如“录音录像”、“转录归档”。)
[个人成长-知识应用]

5. P28的“立德树人” 流程中,从“讨论学习” 到“设计建模” ,这个周期平均需要多久?

(回答思路:提供一个典型项目的平均耗时,如“3个月”。)
[个人成长-反思改进]

6. P15孙家祠堂的方案 是“搬迁性保护” ,P16杨柳村 是“原址D升B” 。导致这两种不同方案的【决策依据】是什么?

(回答思路:说明决策因素,如“结构损坏程度”、“文保级别”、“村民意愿”。)
[个人成长-调研]

7. P10提到40岁以下村民中83%不知家族史 。你们在P11的“族谱数字化” 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成效如何?

(回答思路:提供数字化族谱的“使用率”或“村民访问量”数据。)
[公益价值-社会价值定位]

8. P12的服务模式 中,“一居一档” 的“数字身份证” 产品,是免费向村民/政府提供,还是作为数据服务收费?

(回答思路:明确该产品的交付对象和收费模式。)
[公益价值-社会效益量化]

9. P30提到“扩展教育工作坊20+所” 。请问这是指“进入20所学校”还是“举办了20场活动”?

(回答思路:明确“所”的定义。提供覆盖的学生总人次。)
[项目创新-创新点]

10. P12的“民居急诊室” 模式,覆盖“诊断-修复-活化” 。你们的【核心壁垒】是技术、团队、还是政府资源?

(回答思路:排序并说明,如“技术是核心,政府资源是保障”。)
[项目创新-创新成效量化]

11. P14的“BIM-GIS数据库” 目前存档了多少栋建筑的【完整模型】?

(回答思路:提供数据库中已存档的建筑数量。)
[项目创新-问题导向验证]

12. P10提到“传统匠人流失率达68%” 。你们P11的“本地老匠人” 模式,是“雇佣”他们还是“向他们学习”?如何延缓技艺失传?

(回答思路:说明与匠人的合作模式。是否通过“影像记录”、“学徒计划”传承技艺。)
[项目创新-创新点]

13. P12提到的“老物件-新身份” 和“乡愁记忆产品” ,是否就是P26的15万“自营收入” 的来源?

(回答思路:回答“是”或“否”。如果是,请提供转化率最高的文创产品案例。)
[项目创新-创新成效量化]

14. P14的“抗震加固” 技术,对比传统加固方式,在【成本】和【风貌保留度】上表现如何?

(回答思路:提供量化对比,如“成本降低X%”,“外观干预度减少Y%”。)
[发展前景-资源与条件]

15. P6提到了多项国家政策 。你们的项目是否已成功申请到P6提到的【专项资金或补贴】?

(回答思路:回答“是”或“否”。如果是,请提供申请到的项目名称和金额。)
[发展前景-外溢与扩散]

16. P20提到“小红书平台浏览量35w+” 。这些流量是否有效转化为了【志愿者招募】或【公益捐赠】?

(回答思路:提供流量转化数据,如“通过社媒招募了X名志愿者”或“带来了Y元捐赠”。)
[发展前景-资源与条件]

17. P24提到与“東南大學 工业化建筑与桥梁工程实验室” 合作。请问合作是“项目制”还是“长期战略合作”?

(回答思路:说明合作形式。如果是项目制,请说明项目周期。)
[发展前景-财务与可持续]

18. P26的32万预算 是项目【至今累计】的总收支,还是【年度】收支?

(回答思路:明确时间窗口,是“2021-2025累计”还是“2024年单年”。)
[发展前景-资源与条件]

19. P25提到与“雨花台区民政局” 合作。你们是否承接了该局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回答思路:回答“是”或“否”。如果是,请提供项目金额。)
[发展前景-外溢与扩散]

20. P19的专家推荐 中,故宫博物院院长 的推荐,是否帮助你们对接了更高级别的【文保资源】?

(回答思路:说明专家推荐带来的具体资源对接成果。)
[团队协作-复制推广]

21. P7显示团队2024年才成立社团 ,2025年成立民非 。P31却说实践期从2006年开始 ,P4也提到2006年 。请问项目的主导权是如何从“老师李冰” 转移到“学生刘诗阳” 的?

(回答思路:说明传承过程。明确民非成立前,项目依托的主体是什么。)
[团队协作-团队结构与分工]

22. P11的组织架构 中,文化组、技术组、运营组的【决策机制】是什么?

(回答思路:说明是“负责人决策制”还是“委员会制”。)
[团队协作-跨界协作与治理]

23. P23的共建单位 提供了大量导师。如果学生团队与企业导师在“修缮方案”上意见不合,【最终决策权】在谁手里?

(回答思路:说明决策流程。是以“专家意见为准”还是“村民意愿优先”。)
[团队协作-团队结构与分工]

24. P21核心团队9人 ,P23提到1500+志愿者 。你们的【核心管理团队】如何管理如此庞大的志愿者体系?

(回答思路:说明管理模式,如“小组长制”、“数字化平台追踪”。)
[团队协作-复制推广]

25. P31提到覆盖8省17市 。请问在南京市以外的省份,你们的【落地运营模式】是什么?

(回答思路:说明是“远程指导”、“寒暑假实践队”还是“发展了本地分部”。)
[个人成长-知识应用]

26. P2的刘诗阳是“南京土木建筑学会会员” 。这个会员身份为项目带来了哪些【实质性资源】?

(回答思路:说明具体资源,如“对接了学会专家”、“参加了技术研讨会”。)
[个人成长-成果产出]

27. P28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是基于本项目的实践活动申报的吗?

(回答思路:回答“是”或“否”。)
[个人成长-知识应用]

28. P21团队有“工程管理” 专业学生。他在P26的32万预算 编制和成本控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回答思路:说明工程管理专业在“项目预算”、“施工管理”中的具体贡献。)
[项目创新-创新点]

29. P12的“一居一档” “一户一案” “一保一传” 三个模式,在实际执行中,是【线性递进】还是【独立并行】的?

(回答思路:说明三个模式的业务逻辑关系。)
[项目创新-问题导向验证]

30. P4的孙家祠堂2008年裂缝0.3cm ,P12的“民居急诊室” 是否有【预防性保护】 措施?

(回答思路:说明是否有“动态监测” 服务,能否在0.3cm裂缝时就介入。)
[项目创新-创新点]

31. P12的“动态监测” 是如何实现的?

(回答思路:说明监测技术,如“部署传感器”、“无人机定期巡检”。)
[发展前景-外溢与扩散]

32. P20的媒体报道 中,有多少是【付费推广】,有多少是【自然报道】?

(回答思路:说明报道性质。如果是付费,费用从P26的“管理费用” 支出吗?)
[发展前景-财务与可持续]

33. P26的“设备购置费5万” ,具体购置了哪些【核心设备】?

(回答思路:列举主要设备,如“无人机”、“测绘仪”、“高性能电脑”。)
[团队协作-跨界协作与治理]

34. P23的“党建联盟” 在项目中起到了什么【具体作用】?

(回答思路:说明党建联盟的作用,如“组织学生志愿者”、“对接政府资源”。)
[团队协作-团队结构与分工]

35. P11的“民非主体” 和P7的“社团” 是什么关系?

(回答思路:说明“民非”和“社团”在法律地位、财务、人事上的关系。)

P3:补充问题 (共25题)

[个人成长-反思改进]

1. P27提到刘诗阳“亲历祖宅拆迁” 。这个经历对你们在P17项目 中处理“乡贤调解室” 纠纷时有何具体帮助?

(回答思路:提供案例,说明个人经历如何帮助理解村民心态,促进调解。)
[个人成长-调研]

2. P8提到“30W+阅读量” 。这些宣发内容中,【互动率最高】(评论/转发)的主题是什么?

(回答思路:提供互动率最高的内容主题,如“修缮前后对比”、“匠人故事”。)
[个人成长-知识应用]

3. P28的流程 中,“赴施工地参与修复” 时,学生具体会参与哪些【非测绘类】的体力劳动?

(回答思路:列举具体工作,如“清扫”、“刷涂料”、“搬运”。)
[个人成长-反思改进]

4. P15孙家祠堂的“搬迁性保护” 失败了吗?为什么P16和P17都转向了“原址活化”?

(回答思路:说明方案变更的原因,反思“搬迁”模式的局限性。)
[个人成长-调研]

5. P5的数据显示古民居数量在急剧减少 。你们的调研中,导致消失的【首要原因】是“自然坍塌”还是“主动拆迁”?

(回答思路:提供调研中的归因排序。)
[个人成长-知识应用]

6. P2的刘诗阳有“实用新型专利5项” 。请举例说明其中1项是如何应用在P16的“低干预改造” 中的?

(回答思路:提供一个专利名称及其在施工中的具体应用点。)
[个人成长-成果产出]

7. P29的“培养成效” 中,提到了“智平台·校地共筑” 。这个“智平台”是BIM-GIS库 吗?它对【校地共筑】的贡献是什么?

(回答思路:明确平台定义。说明平台如何帮助政府决策或学校教学。)
[个人成长-反思改进]

8. P27提到刘诗阳从“被拆迁伤害的人”成为“修复伤害的人” 。在这个转变中,你认为【技术】(P14 )和【公益】(P11 )哪个是更核心的驱动力?

(回答思路:阐述技术与公益的相互关系,明确哪个是初心,哪个是手段。)
[个人成长-成果产出]

9. P20提到刘诗阳接受江苏电视台采访 。请问采访中,你认为哪一点是媒体最感兴趣的?

(回答思路:说明媒体报道的兴奋点,如“学生用高科技救古建”。)
[个人成长-调研]

10. P10提到80%迁出老人住不惯 。你们是否调研过他们【为什么住不惯】?

(回答思路:提供调研归因,如“邻里关系淡漠”、“生活设施不便”。)
[个人成长-知识应用]

11. P28提到获得了“BIM-CIM创新大赛”奖项 。请问参赛的模型是基于P15孙家祠堂 还是P16杨柳村古宅 ?

(回答思路:明确参赛作品的蓝本。)
[公益价值-社会效益量化]

12. P30的旅游人数增长图 显示2025年预计600万 。这个预测数据的【推导模型】是什么?

(回答思路:说明预测方法,如“基于历史数据线性回归”或“复合增长率估算”。)
[公益价值-社会价值定位]

13. P17的“乡贤调解室” 是如何【筛选“乡贤”】的?

(回答思路:提供乡贤的筛选标准,如“村民代表推举”、“有威望的长者”。)
[项目创新-创新成效量化]

14. P14的“点云分割及逆向建模” 自动化程度多高?需要多少【人工干预】来修正模型?

(回答思路:提供自动化率,如“80%自动建模,20%人工修正”。)
[项目创新-创新点]

15. P11的“族谱数字化” 是你们自己研发的系统,还是使用了第三方的成熟服务?

(回答思路:明确技术来源。)
[发展前景-资源与条件]

16. P25的“项目共建合作协议” 中,企业方(如P23 )提供了资金、导师,他们能从这个【公益项目】中获得什么回报?

(回答思路:说明企业的回报,如“品牌ESG形象”、“人才储备”、“技术试点”。)
[发展前景-外溢与扩散]

17. P30提到“VR体验帮助老人确定修缮设计方案” 。这个VR体验的【开发成本】是多少?

(回答思路:提供VR内容的单次制作成本。)
[团队协作-团队结构与分工]

18. P11的“运营组” 提到了“社区营造师” 和“文旅从业者” 。这些是学生还是外部合作方?

(回答思路:明确人员身份。)
[团队协作-团队结构与分工]

19. P23的志愿者管理模式 中,提到“高校每年更新30%志愿人员” 。这个【高流失率】如何保证服务质量的【一致性】?

(回答思路:说明培训SOP和知识库建设,如何保证新志愿者的快速上手。)
[团队协作-复制推广]

20. P31的“推广期(2025-2030)” ,你们是计划“输出模式”、“输出技术”还是“输出服务团队”?

(回答思路:明确推广期的核心产品形态。)
[团队协作-跨界协作与治理]

21. P25提到与“湖熟街道办事处” 合作。在P16、P17的杨柳村/朱氏祠堂 项目中,街道办承担了哪些【关键角色】?

(回答思路:说明政府角色,如“提供资金”、“协调村民”、“审批方案”。)
[团队协作-跨界协作与治理]

22. P15的孙家祠堂 最终方案涉及“协商迁移” 。请问这个【迁移成本】最终由谁承担了?

(回答思路:说明出资方,如“政府”、“教育机构”或“原村民”。)
[团队协作-复制推广]

23. P23表格 显示,共建单位的地址【均在南京市】。你们P31 的“8省17市”业务是如何【远程管理】和【本地协作】的?

(回答思路:说明跨省协作模式,如“依赖当地合作方”、“仅提供线上技术支持”。)
[个人成长-红色精神]

24. 作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的项目,请问你们在32个村落 的调研中,挖掘到了哪些【红色故事】或【革命文脉】?

(回答思路:提供具体案例,证明项目与“红色”元素的强关联性,而不只是“古建”。)
[发展前景-外溢与扩散]

25. P30的经济发展 提到“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请问具体创造了多少【FTE(全职当量)】就业岗位?

(回答思路:提供具体FTE数字,区分“全职”与“兼职/临时”岗位。)
[公益价值-社会效益量化]

26. P5提到全国有6000余座古宅被列入文保 。你们的模式是否向【文保部门】提供了数据支持?

(回答思路:说明是否与文物局等机构有数据共享,提供了多少“一居一档” 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