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P3 关键问题汇总
1. PPT P26显示,项目32万总资金中,“自营”占15万 ,占比近50%。请明确这15万“自营收入”的具体构成和定价策略是什么?
2. 作为一个“公益组”项目 ,这15万的“自营收入” 产生了多少净利润?这些盈余如何分配?是否100%反哺公益?
3. P26显示总支出32万,其中“技术研发”占10万 。P14又提到使用“X射线断层扫描” 和“三维激光扫描” 。请问这10万研发经费如何覆盖这些高精尖设备的使用成本?
4. P26的32万资金中,“社会捐赠”、“学校赞助”、“政府资助”合计17万 ,占53%。这些资助是否已签署长期协议?目前账面现金余额多少?你们的现金Runway还能维持多久?
5. P14宣称“修缮效率提升60%” ,请提供计算该数据的【对照基线】。
6. P14宣称“减少成本8万元” ,这是如何核算的?
7. P14宣称“延长50年使用年限” ,这一结论是基于什么标准或模拟实验得出的?是否有第三方结构安全机构的评估报告?
8. P16案例中,杨柳村古宅危房评级从“D级”升至“B级” ,请问是由哪家【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鉴定的?鉴定费用是多少?
9. P14的技术堡垒 涉及BIM-GIS 、X射线扫描 等高度专业技术。P21的核心团队 均为本科生。请问学生团队在这些技术应用中具体承担了什么工作?
10. P14提到多项专利 ,P23提到多家企业共建 。请问项目产生的专利、BIM数据等【知识产权(IP)】归属方是谁?
11. P11的技术组提到了“本地老匠人” ,P19有“专家推荐” ,P24有“平台支持” 。请拆分一个典型修缮项目(如P16 )中,学生团队、指导老师、合作专家、本地匠人的【工作量占比】。
12. PPT P30提到“召回民居后人3000+人” ,请定义“召回”的统计口径。
13. 你们的“民非”组织 目前有多少名【全职受薪员工】(FTE)?P26支出中的“管理费用5万” 和“志愿者津贴2万” 是如何分配的?
14. P30提到“吸引学生和游客” ,并给出旅游人数增长图 。请问这个12.8%的增长 如何【归因】于你们的项目?
15. P2提到负责人刘诗阳有1项发明专利 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 。请问这6项专利的【当前法律状态】是什么?
16. P21提到团队有“高水平论文3篇” 。请提供这3篇论文的发表期刊、影响因子(IF)或会议级别。
17. 请拆解“一户一案” (如P16的杨柳村古宅 )的单次服务成本结构。
18. 你们的“轻量化修缮包” 定价是多少?P10提到90%村民无力承担修缮成本 ,你们的模式如何解决这个核心支付问题?
19. P14宣称“虫蚁病害识别率达98%” 。请问这个数据的【评测基准】是什么?
20. P10提到90%村民无力承担修缮 。你们的“一户一案” 模式目前已服务了多少【户】?占当地需求总数的百分之几?
21. P31提到项目覆盖8省17市 。请问将P16杨柳村的“D升B” 模式【跨省复制】的核心成本是多少?
22. P22和P23提到1500+志愿者 。请问你们是否为志愿者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
23. P8提到调研32个村落 ,100+次调研 。请问你们的抽样方法是什么?如何保证调研数据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24. P10提到60%古民居因产权纠纷无法修缮 。你们的模式如何【绕过或解决】这个核心产权问题?
25. P31规划提到2025-2030年实现“院舍经济” 。这是否意味着项目将转向商业化运营?这与P3的“公益组”定位 是否冲突?
26. 你们的“民居急诊室” 模式与市场上已有的古建保护公司或设计院的服务,【最核心的差异】是什么?
27. P23的“创新创业校外基地” 表格中,多家企业提供了总计61位“创新创业导师”。请问这些导师在项目中承担的具体职责和投入的【人均工时】是多少?
28. P9提到“聆听乡音” ,P10提到83%的40岁以下村民不知家族史 。请问这个83%的数据,【调研样本量N】是多少?
29. P30提到“组织志愿服务500+次” ,请定义“次”的标准。
30. P17的朱氏祠堂 设立了“乡贤调解室” 。请问该调解室在过去6个月成功调解了多少起【具体纠纷】?
31. P14提到的“生物填充技术” 和“快速修缮技术” ,目前的技术成熟度(TRL)达到了哪个级别?
32. P7显示团队从2021年组建 到2025年成立民非 。目前核心团队(P21 )有多少人即将毕业?你们的【可持续运营和交接机制】是什么?
33. P21团队成员专业为建筑学、城乡规划、工程管理 。P14的“生物填充技术” 涉及材料学。请问这部分技术是由学生研发还是合作方支持?
34. 你们的“民非”组织 是否获得了【公开募捐资格】?P26的9万“社会捐赠” 是来自企业定向捐赠还是个人公开募捐?
35. P17的朱氏祠堂 活化为“乡史数字馆” 。请问该馆过去6个月的【月均访问人次】是多少?运营成本由谁承担?
36. P10提到80%迁出老人住不惯 。P12的“一户一案” 提倡“满足老人居住” 。你们在修缮时,如何在“保留传统风貌”和“满足现代适老化(如无障碍、现代卫浴)”之间取舍?
37. P26的10万“技术研发” 支出,是否包括了P14专利 的申请费、维护费或P21论文 的版面费?
38. P25提到与50+家单位合作 ,P23提到6所高校党建联盟 。在跨组织协作中,你们的【项目管理SOP(标准作业流程)】是什么?如何保证进度和质量?
39. P11的“文化组” 提到了“族谱数字化专家” 和“方言研究者” 。这些人是学生还是外部专家?
40. P24提到的“南京市重点实验室” 和“江苏省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是【无偿】对你们开放,还是需要支付【使用费】?
41. P4提到祠堂2020年坍塌 ,P7提到2021年组队 。你们是如何对一个“已坍塌”的建筑进行“初步探索” 的?
1. P27提到负责人刘诗阳从“居住者”到“解码者”再到“再造者” 。请问在“解码者”阶段,创建“古建基因库” 具体应用了哪些课程的知识?
2. P8提到“300+份图纸手绘” 。在已经应用“三维激光扫描” 的情况下,为什么还需要大量手绘?
3. P2负责人提到“国家级荣誉4项” ,P21团队提到“国家级荣誉21项” 。请列举其中最重要的2-3项,并说明其与本项目的【直接关联度】。
4. P9提到“每份建筑数据背后,都录着段颤抖的乡音” 。你们是如何进行【口述史】的采集和【非结构化数据】(如方言、故事)的存档的?
5. P28的“立德树人” 流程中,从“讨论学习” 到“设计建模” ,这个周期平均需要多久?
6. P15孙家祠堂的方案 是“搬迁性保护” ,P16杨柳村 是“原址D升B” 。导致这两种不同方案的【决策依据】是什么?
7. P10提到40岁以下村民中83%不知家族史 。你们在P11的“族谱数字化” 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成效如何?
8. P12的服务模式 中,“一居一档” 的“数字身份证” 产品,是免费向村民/政府提供,还是作为数据服务收费?
9. P30提到“扩展教育工作坊20+所” 。请问这是指“进入20所学校”还是“举办了20场活动”?
10. P12的“民居急诊室” 模式,覆盖“诊断-修复-活化” 。你们的【核心壁垒】是技术、团队、还是政府资源?
11. P14的“BIM-GIS数据库” 目前存档了多少栋建筑的【完整模型】?
12. P10提到“传统匠人流失率达68%” 。你们P11的“本地老匠人” 模式,是“雇佣”他们还是“向他们学习”?如何延缓技艺失传?
13. P12提到的“老物件-新身份” 和“乡愁记忆产品” ,是否就是P26的15万“自营收入” 的来源?
14. P14的“抗震加固” 技术,对比传统加固方式,在【成本】和【风貌保留度】上表现如何?
15. P6提到了多项国家政策 。你们的项目是否已成功申请到P6提到的【专项资金或补贴】?
16. P20提到“小红书平台浏览量35w+” 。这些流量是否有效转化为了【志愿者招募】或【公益捐赠】?
17. P24提到与“東南大學 工业化建筑与桥梁工程实验室” 合作。请问合作是“项目制”还是“长期战略合作”?
18. P26的32万预算 是项目【至今累计】的总收支,还是【年度】收支?
19. P25提到与“雨花台区民政局” 合作。你们是否承接了该局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20. P19的专家推荐 中,故宫博物院院长 的推荐,是否帮助你们对接了更高级别的【文保资源】?
21. P7显示团队2024年才成立社团 ,2025年成立民非 。P31却说实践期从2006年开始 ,P4也提到2006年 。请问项目的主导权是如何从“老师李冰” 转移到“学生刘诗阳” 的?
22. P11的组织架构 中,文化组、技术组、运营组的【决策机制】是什么?
23. P23的共建单位 提供了大量导师。如果学生团队与企业导师在“修缮方案”上意见不合,【最终决策权】在谁手里?
24. P21核心团队9人 ,P23提到1500+志愿者 。你们的【核心管理团队】如何管理如此庞大的志愿者体系?
25. P31提到覆盖8省17市 。请问在南京市以外的省份,你们的【落地运营模式】是什么?
26. P2的刘诗阳是“南京土木建筑学会会员” 。这个会员身份为项目带来了哪些【实质性资源】?
27. P28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是基于本项目的实践活动申报的吗?
28. P21团队有“工程管理” 专业学生。他在P26的32万预算 编制和成本控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29. P12的“一居一档” “一户一案” “一保一传” 三个模式,在实际执行中,是【线性递进】还是【独立并行】的?
30. P4的孙家祠堂2008年裂缝0.3cm ,P12的“民居急诊室” 是否有【预防性保护】 措施?
31. P12的“动态监测” 是如何实现的?
32. P20的媒体报道 中,有多少是【付费推广】,有多少是【自然报道】?
33. P26的“设备购置费5万” ,具体购置了哪些【核心设备】?
34. P23的“党建联盟” 在项目中起到了什么【具体作用】?
35. P11的“民非主体” 和P7的“社团” 是什么关系?
1. P27提到刘诗阳“亲历祖宅拆迁” 。这个经历对你们在P17项目 中处理“乡贤调解室” 纠纷时有何具体帮助?
2. P8提到“30W+阅读量” 。这些宣发内容中,【互动率最高】(评论/转发)的主题是什么?
3. P28的流程 中,“赴施工地参与修复” 时,学生具体会参与哪些【非测绘类】的体力劳动?
4. P15孙家祠堂的“搬迁性保护” 失败了吗?为什么P16和P17都转向了“原址活化”?
5. P5的数据显示古民居数量在急剧减少 。你们的调研中,导致消失的【首要原因】是“自然坍塌”还是“主动拆迁”?
6. P2的刘诗阳有“实用新型专利5项” 。请举例说明其中1项是如何应用在P16的“低干预改造” 中的?
7. P29的“培养成效” 中,提到了“智平台·校地共筑” 。这个“智平台”是BIM-GIS库 吗?它对【校地共筑】的贡献是什么?
8. P27提到刘诗阳从“被拆迁伤害的人”成为“修复伤害的人” 。在这个转变中,你认为【技术】(P14 )和【公益】(P11 )哪个是更核心的驱动力?
9. P20提到刘诗阳接受江苏电视台采访 。请问采访中,你认为哪一点是媒体最感兴趣的?
10. P10提到80%迁出老人住不惯 。你们是否调研过他们【为什么住不惯】?
11. P28提到获得了“BIM-CIM创新大赛”奖项 。请问参赛的模型是基于P15孙家祠堂 还是P16杨柳村古宅 ?
12. P30的旅游人数增长图 显示2025年预计600万 。这个预测数据的【推导模型】是什么?
13. P17的“乡贤调解室” 是如何【筛选“乡贤”】的?
14. P14的“点云分割及逆向建模” 自动化程度多高?需要多少【人工干预】来修正模型?
15. P11的“族谱数字化” 是你们自己研发的系统,还是使用了第三方的成熟服务?
16. P25的“项目共建合作协议” 中,企业方(如P23 )提供了资金、导师,他们能从这个【公益项目】中获得什么回报?
17. P30提到“VR体验帮助老人确定修缮设计方案” 。这个VR体验的【开发成本】是多少?
18. P11的“运营组” 提到了“社区营造师” 和“文旅从业者” 。这些是学生还是外部合作方?
19. P23的志愿者管理模式 中,提到“高校每年更新30%志愿人员” 。这个【高流失率】如何保证服务质量的【一致性】?
20. P31的“推广期(2025-2030)” ,你们是计划“输出模式”、“输出技术”还是“输出服务团队”?
21. P25提到与“湖熟街道办事处” 合作。在P16、P17的杨柳村/朱氏祠堂 项目中,街道办承担了哪些【关键角色】?
22. P15的孙家祠堂 最终方案涉及“协商迁移” 。请问这个【迁移成本】最终由谁承担了?
23. P23表格 显示,共建单位的地址【均在南京市】。你们P31 的“8省17市”业务是如何【远程管理】和【本地协作】的?
24. 作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的项目,请问你们在32个村落 的调研中,挖掘到了哪些【红色故事】或【革命文脉】?
25. P30的经济发展 提到“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请问具体创造了多少【FTE(全职当量)】就业岗位?
26. P5提到全国有6000余座古宅被列入文保 。你们的模式是否向【文保部门】提供了数据支持?